西藏炒股配资
一、开场:专家直播,弹幕翻车
“年轻人不生娃,未来竞争压力就小了呀!”
上周五,某知名人口学者在抖音开麦,话音未落,弹幕齐飞:
“你去背30年房贷试试?”
“AI都要把我优化了,我生个娃继续打工替机器人还贷?”
“专家退休金比我工资都高,当然不急。”
屏幕外的我,笑到打翻奶茶。
别怪网友暴躁,实在是每次出生率一跌,就有一帮人说“人少好,资源多”,转头又喊“救救楼市、救救社保、救救银行”。
精神分裂都没这么丝滑。
那么问题来了:到底是谁在真着急?
二、真相一:人口减少≠竞争消失,是“债务击鼓传花”没人接
先讲个真事儿。
90后阿豪和阿欣,广州上班,小两口月入2万,听着还行吧?
房贷1万2,车贷3500,信用卡分期还有800。
每月可支配收入=20000-12000-3500-800=3700。
这还没算份子钱、奶茶钱、猫砂钱。
阿欣一算:“再生个娃,尿不湿+奶粉+月嫂=至少4000起步,这是让我喝西北风?”
于是俩人把备孕APP卸载了。
看懂没?
以前的竞争是“抢工作”,现在的竞争是“抢现金流”。
2002年居民杠杆率15%,2023年62%,翻四倍。
换句话说,人越少,单个人背的债越重,压力越大。
你以为人少就轻松?
错了,人少,鼓点更快,花传到你手上根本甩不出去。
三、真相二:资本急的是“没人续杠杆”,不是“没人养老”
再来个故事。
银行老王,放贷30年,口头禅:“贷款不是债,是资产。”
他去年干了件大事:把1000笔房贷打包成MBS(房贷证券化),卖给理财经理老李;老李再切成理财产品,卖给广场舞刘阿姨。
老王、老李、刘阿姨都笑呵呵。
但老王心里门儿清:这套游戏的前提是——得有人继续买新房,继续背新贷。
出生率一掉,接盘侠断崖,房价预期崩塌。
MBS价格雪崩,理财经理老李被大妈们围殴,老王年终奖直接归零。
所以银行第一个跳出来催生:降首付、发补贴、送车位,就差直接喊“求你了,生个娃接接力”。
养老?那是20年后的事。
眼下他们只想知道:明年还有没有人来背30年房贷。
四、真相三:AI替岗只是序章,真正的戏码是“债务无处安放”
很多老板说:“AI把岗位干掉,人类可以去搞艺术、做疗愈、开咖啡店呀!”
听起来很美好,但别忘了,咖啡店也得租商铺,也得背房租。
更关键的是,AI能替代5000万岗位,却替代不了5000万张信用卡账单。
程序员小邱,被AI写代码工具优化掉,拿N+2赔偿20万。
转头一看,燕郊房子首付跌没了,还得继续月供8000。
他干脆选择“躺平三件套”:不恋爱、不买房、不生娃。
新增债务=0。
资本懵了:本来AI节省下来的工资,应该变成新的消费贷、经营贷,现在直接归零?
这还怎么玩?
五、真相四:2002—2022,金融化如何把“人”做成永续债
给你们捋一条时间线,看完就明白什么叫“人没出生,债先背好”。
2002年,银行个人房贷余额1万亿,听起来很吓人?
2008年四万亿,地方城投加杠杆,土地财政起飞。
2015年棚改货币化,居民开始疯狂加杠杆。
2020年,经营贷、消费贷、互联网小贷全面开花。
到今天,一个孩子还没落地,他未来30年的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现金流,已经被金融机构折现给现在的投资者。
一句话:你还没生,已经被卖了一次。
更魔幻的是,这套系统最怕“断供”。
你躺平不结婚,不背房贷,不背娃贷,整条债务链就缺了最后一环。
所以资本才急得上蹿下跳。
六、真相五:低生育率是“被动罢工”,越催越躺
深圳南山,年薪60万的大厂程序员阿斌,算了一笔生娃账:
学区房1000万,首付300万,月供3万5。
“我年薪60万,税后45万,不吃不喝全给银行,都不够月供。”
群里全是高知高薪,理由出奇一致:
“生娃=多背30年负债+时间成本+机会成本,ROI为负。”
更搞笑的是,政策越补贴,房价越涨,年轻人越不生。
反向循环就此形成:
催生→补贴→房价涨→年轻人躺平→资本更急→再催生……
堪称大型魔幻现场。
七、结尾:杠杆的尽头,是人性的觉醒
写到这里,想起一个段子:
以前房地产广告说“给孩子留一套房”,现在年轻人直接回怼:“不留孩子,就不用留房。”
别笑,这是理性计算后的最优解。
出生率下跌不是人口危机,而是债务危机的提前报警器。
留给资本的只有两条路:
要么主动去杠杆,把房价、教育、医疗打回合理区间;
要么继续催生,直到系统自我爆破。
最后一问:你愿意用自己和下一代的一生,去填一张已经转卖三次的房贷合同吗?
留言区西藏炒股配资,说出你的答案。
浙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